2025-04-23来源: 艺术中国 |
2025年4月1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指导,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周大福珠宝集团特约赞助的“琳琅——首饰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首饰国际巡展”第三站暨收官展,在德国“黄金之城”普福尔茨海姆舒特展览大厅启幕。这场历时两个月的国际巡展,以中国当代首饰艺术为媒介,为中德文化交流注入艺术活力,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现场 展览以“琳琅”为名,取自《诗经》“佩玉将将”的意象,既象征美玉相击的清越之声,亦隐喻文明碰撞的火花。策展团队以云南德宏玉石为起点,通过“盲盒”分发的形式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参展作品突破传统对玉石的“完美”定义,将边角料、裂痕转化为哲思载体,重构“如玉精神”,追问物质本质,活化传统技艺。这些作品拒绝符号化的东方想象,以“器以载道”的当代演绎,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包容。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获得了普福尔茨海姆市文化部门和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的高度认可。开幕式由舒特展览大厅主理人大卫·福尔纳(David Feulner)主持,出席嘉宾包括普福尔茨海姆市文化局代表、艺术史学家克劳迪娅·班布施(Claudia Baumbusch),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唐利文,教育文化处领事薛云,周大福珠宝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义邦,普福尔茨海姆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首饰研究生专业负责人克里斯汀·卢德克(Christine Lüdeke),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滕菲,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首饰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刘骁,展览策展人、北京小的首饰廊(THE CLOSER GALLERY)主理人梁晓,以及参展的国内外艺术家和特邀嘉宾。 嘉宾合影左起:舒特展览大厅主理人大卫·福尔纳(David Feulner),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滕菲,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文化领事唐利文,普福尔茨海姆市文化局代表、艺术史学家克劳迪娅·班布施 (Claudia Baumbusch),周大福珠宝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义邦,普福尔茨海姆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首饰研究生专业负责人克里斯汀·卢德克(Christine Lüdeke) 普福尔茨海姆市文化局代表、艺术史学家克劳迪娅·班布施(Claudia Baumbusch)特别指出:普福尔茨海姆拥有悠久的珠宝制造传统,这一传统可追溯至250多年前。1900年前后,珠宝业蓬勃发展,普福尔茨海姆成为了“黄金之城”,这与当时活跃的欧洲及欧洲以外地区的贸易往来密不可分。时至今日,德国约70%的珠宝仍来自普福尔茨海姆的企业。在当前这个经历着巨大转型和变革的时代,开展这样一场以交流和多样性为重点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这恰恰是艺术与文化的使命: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跨国文化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也珍视并彰显每一件艺术作品(具体到这里,就是首饰艺术品)的独特价值。 普福尔茨海姆市文化局代表、艺术史学家克劳迪娅·班布施 (Claudia Baumbusch)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文化领事唐利文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琳琅”巡展的作品不仅讲述着中国故事,也为中德两国文化对话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观众得以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感受艺术共鸣。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间理解与友谊的重要途径。相信通过这次展览,德国乃至更多国家的朋友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艺术风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同时,这也是推动中德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重要契机。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文化领事唐利文与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滕菲现场交流 展览特约赞助商,周大福珠宝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义邦先生表示:周大福珠宝对国家艺术基金、中央美术学院、舒特展览大厅表示敬意,并特别感谢“琳琅”策展团队为这次展览做出的辛勤努力,这次展览“琳琅”的主题与理念意义深远,与周大福珠宝致力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精髓的目标相契合,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弘扬当代首饰艺术,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彼此友谊,与海外业界分享中国传统首饰工艺和传承中国文化,用珠宝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 展览特约赞助商周大福珠宝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义邦(右一)向参展艺术家安迪·古特(Andi Gut)介绍周大福珠宝为本次展览设计的周大福传喜系列特别版 陈义邦先生表示周大福珠宝以「引领珠宝行业,相伴世代人生」为愿景,特别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精心挑选,亮相本次展览的两件极具艺术价值的周大福珠宝珍品——体现宇宙循环生生不息理念的《妙翠千寻》翡翠项链,和以香港特色茶花为灵感的《阿盖尔粉红钻紫色翡翠项链》;他还向现场嘉宾介绍了以“解锁喜悦时刻”为主题的全新标志性周大福传喜系列产品,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设计的版本,作品以独特的设计及精湛工艺为珠宝赋予艺术及收藏价值,俨如殿堂级大师的传世杰作。 普福尔茨海姆设计学院克里斯汀·卢德克(Christine Lüdeke)教授表示:正是玉石把我们汇聚于此。通过展览,我们看到不同人、不同文化背景对玉石有着各异的理解。我们相信玉石会产生共鸣,人类之间会产生共鸣,设计与艺术同样会产生共鸣。当我们试图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这种共鸣会不断生长。石头蕴含的能量、创作者之间对话的能量、物质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能量,都在我们共处、交流、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与我们产生共鸣,这就是此次展览的意义。 普福尔兹海姆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首饰研究生专业负责人克里斯汀·卢德克(Christine Lüdeke) 最后,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滕菲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琳琅——首饰艺术的中国故事”既有精神的承传又有创新变革、展望未来的探索。在反复布局展览呈现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本场展览是一次视觉与理念既发散又聚焦的大胆实践。用首饰文化、美学、艺术哲思去促进、强化不同地域人文之间的相互理解、欣赏与和谐共生,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者的重任。 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滕菲 “琳琅——首饰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首饰国际巡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自2025年3月启程以来,以“两城三地”形式跨越德国慕尼黑与普福尔茨海姆,呈现中国当代首饰艺术的多元面貌: 首站慕尼黑海上花画廊(3月10日-16日):以经典与深邃优雅的格调,集结9位中国艺术家,聚焦玉石材料的突破性探索,展现东方哲思的当代转译。 第二站慕尼黑FRAME特展单元(3月12日-16日):在巴伐利亚手工艺与设计博览会上,15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亮相国际顶级平台,彰显中国首饰艺术的活力与实验精神。 收官站普福尔茨海姆舒特展览大厅(4月15日-5月16日):汇聚31位中国艺术家与8位欧洲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通过跨文化对话,践行“美美与共”的理念,为巡展画上圆满句号。 “琳琅——首饰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首饰国际巡展”标志着中国当代首饰艺术在国际舞台的自信发声,为全球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它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更是中外艺术界携手探索跨文化表达的创新范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艺术之力。 观众与参展艺术家王成良作品《信息镶嵌-耦合引力》互动 展览现场 海报设计:王天宁 “琳琅——首饰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首饰国际巡展”参展艺术家名单:Andi Gut(CH),佟安荻,李安琪,王成良,Claire Bamforth(DE),张凡,滕菲,戴毓辰,李浩,王宏霞,Iris Bodemer(DE),贺晶,吴君锦,任俊颖,Katrin Feulner(DE),张琨,李沐阳,高雅桢,吴沛,Sam Tho Duong(DE),Spencer Gaudoin(DE),Tabea Reulecke(DE),Valentina Michaelis(DE),张小川,杨小乖,刘骁,赵小睦,刘小奇,王晓昕,陈熙,王叶,袁一菡,李怡,赵祎,毕又之,陈远航,王智鹏,曾志翾,魏子欣(以英文名称首字母排序)。 责任编辑:王洁 |